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手殘也可整到的甜品


疫情下,人人都可做廚神。以下分享我疫情下曾做過的甜品。附上難度,最高為5星。


1. Fresh fruit Yogurt 水果乳酪


難度:1 星

顧名思義就是新鮮水果加上乳酪。我會選用Greek Yogurt,因為營養價值豐富。在超市購買乳酪時,要小心留意含糖量。

這款甜品做法相當簡單,就是切好自己喜歡的水果,再加上乳酪,最後灑上奇阿子作點綴。



2. 雙色厥餅配抹茶雪糕

難度:2
在日資超市或烘焙用品店,購買厥餅粉,然後按照指示製作。基本上就是將厥餅粉,加糖加水,加熱攪拌即成。然後放入模具,成型後再切成自己喜歡的大小。再加入黃豆粉、抹茶粉,就成為Q彈的厥餅。再配上抹茶雪糕,就成為一道簡單的日式甜品。



3. 紅豆白玉抹茶甜品

難道:2
相信如果大家是抹茶控,到京都必到茶室吃抹茶甜品。當中我最喜歡的是抹茶芭菲,因為有林林總總的配料。我這款抹茶甜品,最複雜已是抹茶啫喱和白玉。抹茶啫喱是用抹茶粉,加入糖和洋菜粉或者魚膠粉即成。而白玉就用了日本生產的白玉粉,加水,加熱即成。最後配上抹茶雪糕及北海道罐頭紅豆,即成一道美味甜品。



3. 白玉抹茶奶涷

難度:3
材料和第二道甜品相約,只是用牛奶、抹茶做成奶涷。再在上面加入紅豆、白玉及一球抹茶雪糕。

4. 水玄信餅

難度:2
鹽漬櫻花可在烘焙用品店購買得到。先將鹽漬櫻花泡水,洗走多餘的鹽。然後清水加洋菜粉煮滾。然後用特製模具成形,即成。

5. 台式芋圓仙草涷

難度:4
用燒仙草粉先做仙草涷,再用芋頭、蕃薯、糖、木薯粉做芋圓。最後加上紅糖水、紅豆即成。


5. 古早蛋糕

難度:5
用上蕩麵法,再用水浴法做成蛋糕。



6. 焗芝士牛奶

難度:5
顧名思義就是芝士加上牛奶及糖。



疫情下煮飯仔

平時返工的日子,我的標配早餐主要有兩款。水煮蛋加咸麥皮或者水煮蛋加即食麥片(Granola)。疫情爆發前,星期六日,我多睡到自然醒,早、中午餐一起吃。疫情下,留在家中的時間多了,休息時間多了,自然醒的時間提早了,即使在不用上班的日子,也變成早起動物。一日之計在於晨,不妨把握空檔動手整假日早餐或All Day Breakfast。

All day breakfast 給人的印象就是非常豐富,有多種食材,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完美配搭。對於All day breakfast 每人的演繹各有不同,但食材來來去去那幾種:蛋(可以是煎蛋、烚蛋、水波蛋、炒蛋)、焗豆、麵包(可以是Muffin、English Muffin、吐司Toast )、菇、沙律菜、腸、煙肉。我自己比較隨心,雪櫃有什麼就隨意配搭。自己煮All Day Breakfast 不難,只需要一個煎pan 即可,價錢比出街食平一半有多。

如果想拍早餐美圖,就要留意自己做的All Day Breakfast 顏色配搭,只要加入綠色、紅色、黃色的食材,做成對比鮮明的畫面,基本上冇得輸。

綠色食材:我比較常用蘆筍、牛油果,因為在香港買沙律菜價錢太貴
紅色食材:煙肉、蕃茄、茄汁焗豆、腸仔
黃色食材:蛋、芝士

家中最好常備鹽、黑椒、甜椒粉 Paprika 、牛油

以下是我的All Day Breakfast 主意

1. Egg Benedict with asparagus and mushroom
Egg Benedict 可算是All Day Breakfast 中最邪惡的食物,因為Hollandaise sauce 卡路里爆登。我自己鍾意用Greek yoghourt 整較健康的 Hollandaise sauce。

2. Sunny side up eggs, sausage, portobello mushroom and asparagus 


3. 黑松露炒蛋


4. Egg Benedict



5. Homemade KFC muffin



6. Crispy bacon, avocado toast






7. Chicken breast cheese muffin with fried egg




8. Poached egg on avocado toast


一邊吃著All day breakfast, 一邊歎咖啡,是人生一大美事。家中空間有限,我沒有買咖啡機,亦不懂手沖咖啡。一直依賴的是 Staresso 便携咖啡機,配上nespresso 或者Starbuck capsule 又或者即磨咖啡粉,就能喝到高質咖啡。

人生有得必有失,疫情下,不能出國,但我的廚藝卻有所增長。一直喜歡煮野食的我,廚藝方面增長不能說由零到一,但煮食決心大了,煮食動作利落了。現在回想過去,之前旅途中,煮的早餐實在是太頹了,我們通常都是吃水煮蛋,吐司搽果醬或加芝士、腿。其實大可再加入綠色沙律菜/蘆筍/牛油果及加炒蛋/煎蛋,又或加入當地時令食材,將早餐體驗大大提升。早餐太重要了。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香港帶飯懶人包

疫情 x 帶飯

疫情下,盡量避免外食,我亦由一個極少帶飯的人,變成帶飯一族。作為新加入帶飯一族,無意中在日本網站Macaroni 看到一篇「お弁当作りを始める人に」(給初次做便當的人)的文章,內裡介紹10 の基本ポイント(十個基本要點),這啓發了我想給初次帶飯的人,分享「港版」整飯盒注意事項,當中也會比較一下港版飯盒與日本便當的分別。

香港人帶飯文化,與日本、台灣大為不同。因為香港人習慣熱食,而日本、台灣人吃的便當多為涷食。基於本質上分別,香港人帶飯的容器、食材選擇也與日本、台灣大相逕庭。我們不難在網站、書本上,看到日式便當的美圖,但卻難以看到香港人飯盒美圖。究竟原因何在?

熱食 vs 涷食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能輕易找到各國食材。但作為香港人,雖然我也會偶爾帶沙律、麵包、冷麵、飯糰等涷食,但大多數時間也是以熱食為主。除了因為生活習慣的問題,還有健康考慮,因為中醫主張涷食傷脾。

由於香港人多習慣熱食,這本質的分別造成了我們與日本人做的飯盒大為不同。另外,在製作飯盒時有以下考慮:

1. 飯盒選擇

香港人帶飯的容器叫「飯盒」,日本人稱之為「お弁当箱」。

日本人飯盒選擇眾多,製作材料有膠、不誘鋼、鋁和木。以美觀、防漏、多分層/格為最主要考慮。

由於香港人習慣熱食,如果公司、學校有微波爐,大多數人回到公司、學校,會先將飯盒放進雪櫃,到午飯時間就會放進微波爐加熱才食,這叫「叮飯」。由於涉及微波加熱,我們所用的飯盒必須可放進微波爐。通常有兩大素材。第一是玻璃,好處是高溫翻熱時也不怕釋放有害物質,另外玻璃容易清洗。但最大壞處是重。第二是塑膠,好處是輕,近年又有矽膠摺疊飯盒,摺疊起來更省地方。但使用塑膠飯盒難免怕加熱時會有釋放塑化劑。除此之外,膠飯盒如果裝比較油的餸菜,要用上較多洗潔精才能清潔乾淨。

如果公司、學校沒有微波爐,有些人會選擇最新的電熱飯盒。即是直接插濕電,將飯盒加熱。為加強傳熱,此類飯盒多用不誘鋼為素材。不誘鋼飯盒具有容易清洗及較玻璃輕的好處。又能省卻「排隊叮飯」的時間。但壞處是此類飯盒一般價錢會較高,質量參齊,存在漏電風險。另外各公司對使用「小家電」要求各有不同,加熱時產生的霧氣又怕影響消防設施。所以不能叮飯、用電熱飯盒一族,不妨考慮傳統的保溫飯壺,購買一些保溫性強的飯壺,熱力足夠維持4-5小時。

在購買飯盒時,除了考慮素材、加熱方法外,還要考慮間隔。我喜歡餸和飯分開放,因為一來餸汁肥,二來會影響飯的口感。

2. 注意衛生

注意衞生是製作飯盒一大重點。製作食物前必須徹底清潔雙手。另外,亦要注意食物保存,由放香港夏天熱、潮濕,食物容易變壞。最理想當然是即日準備當天飯盒,確保食物新鮮。而日本人的便當多是當天清早即日準備。香港人爭分奪秒,除飯壺一族,我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放棄睡眠時間,早起煮飯。所以大部份香港人帶飯,都習慣吃「冷飯菜汁」,意思是早一晚的晚餐盡可能煮多,將剩餸剩飯裝好,放在雪櫃內保存,翌日翻熱,變成午餐。

我的情況比較特別,公司有微波爐,但家中晚上絕少有冷飯菜汁,所以我的飯盒多在晚餐後特意煮,或是第二朝即日準備。

3. 味道

追求美味絕對是人的天性。由於香港人的飯盒多是冷飯菜汁,吃的是「媽媽的味道」。

如果是自己一手一腳做飯盒,就可以自己調味,做出自己喜歡的味道。我自己常備的調味料有鹽、胡椒、糖、黑醋、牛油、橄欖油、香料(百里香)。而想做日式料理,其實大部份日式料理食譜的調味料萬變不離其中,有 料理酒、味醂、鰹魚汁、醬油。 

4. 營養

出外進餐,容易多鹽、多油,自己煮無疑可以自己調節。

日本人飯盒注重營養均衡。而香港人飯盒大多是冷飯菜汁。如果自己的飯盒自己做,就可注重營養。我在做飯盒時也會多用上一些超級食物 Superfood,如羽衣甘藍、牛油果、藜麥、三文魚等。

另外,出於用微波爐翻熱的考慮,其實有些食物是不適宜翻叮。例如硝酸鹽含量高的蔬菜,據說翻熱硝酸鹽含量高的蔬菜,有機會產生致癌物。

5. 顏色

日本人講究色彩配搭,便當多由一個主食(飯、意粉)再配搭上幾款菜式、小吃。香港人飯盒由於多是冷飯菜汁,大多數人的飯盒多是一個飯,配搭上一至兩個餸,色彩有限。

其實不只外國人,西方人也有「Eat like a rainbow」的健康原則。除了能吸引眼球,刺激食慾之外,背後的原則當然是提高飲食多樣化。

以下列出不同顔色相關食材:

紅色:蕃茄、紅菜頭

黃色:粟米、蛋

橙色:紅蘿蔔、蕃薯、三文魚

綠色:羽衣甘藍、西蘭花、蘆筍、羅馬生菜、牛油果

藍紫:藍苺、紫心蕃薯

白:洋蔥、薯仔、椰菜花、磨菇

如果想做出來的飯盒能拍出一張美美的 IG 相,可選擇一些顏色對比鮮明食材,及注意擺盤。

6. 製作時間/參考食譜

香港人爭分奪秒,自己做飯盒當然希望做一些簡單、快捷菜式。如果真的完全沒有概念,可參考網上的食譜。香港版的小菜可參考 Day Day Cook 的「#懶人包帶飯一族必學的20個人氣飯盒食譜。」如果想整日式料理,有兩個網站可推薦給大家,分別是「 macaroni」、「 kurashiru」,只要在搜尋格打「お弁当」就有不少適合做便當的食譜以供參考。如果不會看日文,我推薦大家可以看 Youtube 的 「Masa の料理 ABC」,裡面教煮不少菜色,非常值得參考。 

另外,我也是懶蟲一族,為方便做飯盒,有些現成食材我也會囤放一些。例如現食的蒲燒鰻魚,加熱後放進飯盒便可即食。即食雞胸、燒牛肉,折可包裝就能即是放在沙灘上,簡單美味。

總結

其實帶飯是否能慳錢,完全取決於吃什麼。食野其實從來都風斂尤人。而我的飯盒平均成本$30-$40。不算是慳好多錢,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這較外食為健康,又可訓練廚藝。

其實我覺得香港人在煮食上是有優勢的,吸納不同國家飲食文化,既可熱食,又可涷食。所以,可以餐餐挑戰不同菜色 。大家不妨發揮創意,做一個連自己都期待的飯盒。

我的飯盒分享 

熱食篇

1. 鰻魚玉子燒飯




2. 香檸三文魚配蘆筍飯




3. 吉野家牛肉飯

味付的半熟蛋要另上,不適宜放進微波爐加熱。




4. 泡菜炒藜麥




5. 雞胸蘆筍配藜麥




涷食篇

1. 羽衣甘藍藜麥沙律

可配雞胸、蝦、燒牛肉。羽衣甘藍適合配上酸味的醬汁。我的沙律醬汁非常簡單,是橄欖油、意大利黑醋再配上蜜糖。








2. 免捏飯糰

餡料各式其式,可以是燒牛肉、雞蛋配蘆筍,或者是三文魚、雞蛋配蘆筍。






3. 牛油果、雞胸墨西哥卷配羽衣甘藍脆脆